晶云星空晶云星空

如何避免制剂中盐型原料药的歧化反应

如何避免制剂中盐型原料药的歧化反应

发布时间:2024-01-26 浏览次数:31158

对于有可电离基团的原料药,成盐提供了一个改进原料药性质的途径。通过成盐,可以提高原料药在水相中的溶解度,进而改善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1。同时,成盐还可以改变原料药其它方面的性质。比如,将无定形的游离形式转化为结晶的盐,容易分离提纯,亦或是将不稳定的游离形式转化成更稳定的盐等。在市售药品中,大约有一半的原料药是以盐形式存在2。然而,开发盐型原料药可能会遇到盐歧化,反离子毒性以及载药量增大等挑战3。


为了深入了解盐型原料药的歧化,我们将从盐型歧化的反应平衡、影响因素以及规避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本文中仅讨论碱性原料药与酸生成的盐(此类盐在含盐药物中占比较大4),酸性原料药与碱形成的盐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分析。


成盐及歧化反应平衡


盐歧化就是高溶解度的盐解离成低溶解度的非离子形式的过程。


成盐反应平衡

碱性原料药成盐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1.webp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用游离碱的解离常数(Kab)和酸的解离常数(Kaa)表示如下:

2.webp
(公式1)


盐和游离碱的溶解平衡

盐的溶解反应方程式如下:

3.webp

盐的溶解度Ss经推导后用盐的溶度积(Ksp)表示如下(为了简单,忽略了同离子效应对溶解度的影响):

5.webp

(公式2)

游离碱的溶解反应方程式如下:

6.webp

游离碱溶解度Sb经推导后用游离碱本征溶解度S0(等于[B])表示如下

640.webp (2)













(公式3)


用公式(2)的Ss和公式(3)的Sb分别对pH(即[H+])作图,得到的两条曲线如图1所示:

8.webp
1 碱性原料药相对pH的溶解度曲线示意图


在两条曲线的交点处,盐的固相和游离碱的固相共存,此时Ss和Sb相等。根据公式(2)的Ss和公式(3),并且在交点处,Kaa>>[H+]>>Kab,交点处的[H+]如下:
9.webp
交点处的pH定义为pHmax5
10

(公式4)


盐歧化的影响因素及规避方法


1)pKaapKab的影响


根据公式(1)所示的反应平衡常数,小的Kab(大的pKab)能够推动反应朝着成盐的方向进行,而不发生盐的歧化反应。根据文献对现有成盐药品统计,没有报道pKab小于4.6的药物分子。文献推荐优选pKab大于5.0的分子成盐6,小于5则需根据实际情况评估。


同时根据公式(1)所示的化学反应平衡常数,为了更大程度的成盐,Kaa与Kab的比值需要足够大,通常的规则是pKa相差(ΔpKa)最小为3。碱性原料药的pKab比酸的pKaa大于等于3能确保盐的生成7


2)溶解度的影响


从图1看出,对于碱性原料药,随着pH增大,原料药在体系中的浓度维持稳定(仅考虑pH值影响,未考虑同离子效应),当pH到达某一点的时候,原料药在体系中的浓度开始降低,将此点的pH定义为pHmax。pHmax对于预估体系的稳定性很重要6。当体系的pH值大于pHmax时,因为此时盐的溶解度大于游离碱的溶解度,游离碱会析出,歧化反应发生。大的pHmax对于抑制歧化有利。


根据公式(4),大的pKab对应大的pHmax,有利于抑制盐的歧化,这与上述得到的结论一致。为得到一个较大的pHmax,游离碱的固有溶解度S0相对于Ksp不宜过小,亦即Ksp不能太大。Ksp是一个盐的溶解度指标,溶解度低有利于抑制盐的歧化。这与盐筛选的目的是相悖的。在盐筛选的过程中,希望尽量得到溶解度高的盐。由此可见,在盐筛选的过程中,如果有多个盐的溶解度都符合要求,选择溶解度低的盐更不容易歧化6


3)微环境pH值影响


对于选定的盐型原料药,pHmax随之确定。为了让盐型原料药在制剂中不歧化,需要控制辅料微环境的pH值。当微环境的pH值小于pHmax时,盐型原料药不歧化。当微环境pH大于pHmax时,盐型原料药有歧化的风险6。对于游离碱形成的盐,具有高碱性的辅料通常被认为是有问题的,它会提高微环境的pH,导致盐到碱的转化。因此,在选择辅料的时候可尽量避免高pH辅料的选择以降低歧化风险。当有问题的辅料无法避免的时候,可添加pH调节剂减少盐歧化。测试固态制剂的微环境pH值有挑战性,通常的方法有两个:1)将制剂悬浮于水中,测试饱和溶液的pH值;2)将制剂和酸碱指示剂混合,用漫反射的方法测试酸碱指示剂的离子化8


4)环境湿度和水含量影响


盐歧化是溶液介导的反应,通常认为,即使是在固态条件下,盐型原料药歧化反应也是在局部微环境的水中快速发生,高湿和高水含量有利于歧化反应的发生。多个例子说明,暴露在高湿条件下将引发歧化反应9,10。即使没有强的关联性,通常来讲,高水含量有利于歧化反应的发生11。因此,制剂中应尽量避免水分的影响。具体来说,制粒的时候,可以采用干法制粒代替湿法制粒。包装的时候,可以采用防潮包装或在包装中添加干燥剂的方法避免水分。从配方的角度看,应避免使用引湿性高的辅料,以减少水分吸附。


5)温度的影响


温度同时影响盐歧化反应的热力学平衡和化学反应的动力学。通常,温度升高,歧化反应更容易发生12。为了避免歧化反应的发生,盐型原料药和其制剂尽量避免高温存放。


案例分享


不同溶解度的盐型原料药的歧化差异

Thakra13等研究员比较了CRH-1的盐酸盐、溴酸盐和半1, 5-萘二磺酸盐的歧化差异。盐酸盐溶解度最大,半1, 5-萘二磺酸盐溶解度最小(半1, 5-萘二磺酸盐有不同的化学计量比)(表1)。其将三种盐添加辅料后制成片剂,考察盐的歧化。在40 °C/75%RH/开口条件下,半1, 5-萘二磺酸盐长时间稳定,盐酸盐较溴酸盐有更多的歧化。溶解度(Ksp)数据和pHmax的结果一致(表1,图2)。盐酸盐pHmax较小,更容易歧化(氯化氢的挥发性也是影响因素)。半1, 5-萘二磺酸盐pHmax较大,更不容易歧化。


12.webp

表1 CRH-1不同盐的pHmax的Ksp


13.webp



图2 盐酸盐,溴酸盐,半1, 5-萘二磺酸盐相对pH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实验数据绘制)


不同酸碱性辅料对盐歧化的影响

Raj Suryanarayanan14等研究员以吡格列酮盐酸盐(pioglitazone hydrochloride, PioHCl)为原料药,研究添加硬脂酸镁和不同的有机酸作为pH调节剂对盐歧化的影响(表2)。将原料药和辅料制成混粉后,将不同组成混粉放置在40 °C/75%RH的条件下,用X射线粉末衍射(XRPD)测试生成的游离碱,结果如图3所示。没有添加酸度调节剂的体系快速歧化并达到一个平台。添加pH调节剂的体系有更少的游离碱生成(更少的歧化)。含有马来酸和草酸体系没有观察到歧化。与表2的酸度调节剂的pKa数据对比,大体上可以得出pH调节剂酸性越强,抑制歧化的能力越强的结论。


14.webp



表2 作为pH调节剂的有机酸


15.webp



图3 不同体系在40 °C/75%RH放置后,吡格列酮游离碱含量相对时间的曲线(平均值±SD;n=3)


环境相对湿度和水分含量对歧化的影响

Asmerom O. Weldeab3等研究员以化合物1酒石酸盐为原料药,研究磷酸钠十二水合物(trisodium phosphate dodecahydrate, TSPD)或者无水磷酸钠(anhydrous trisodium phosphate, TSP)两种水含量不同的辅料对盐歧化的影响。将原料药和辅料混合成二元混合物,分别置于不同的开口及闭口储存条件下,考察化合物1酒石酸盐的歧化。从图4看出,对于相同种类和含量的辅料,在40°C/75%RH/开口条件下比40°C/闭口条件下更容易歧化,高湿度下盐型原料药更容易歧化。从图5看出,对于相同的含量(每摩尔化合物1酒石酸盐对应0.36摩尔的辅料),TSPD较TSP含水量高,歧化程度更高(产生更多的游离碱),水含量高的体系歧化程度更高。

16



图4 化合物1酒石酸盐和TSPD混合物在不同条件下不同时间点的歧化柱状图


17.webp

图5 化合物1酒石酸盐和TSP或TSPD混合物在不同条件下不同时间点的歧化曲线


结语


为避免盐型原料药的歧化,需要综合考虑盐本身的性质和周围环境。


从盐型原料药自身的性质来看,碱性原料药应该有大的pKab值,成盐的碱型原料药的pKab和酸的pKaa要相差3或者更大。同时盐的溶解度要合适,在满足生物利用度的前提下,选择溶解度较小的盐。从环境来看,使用微环境pH小的辅料,同时避免高温高湿的储存条件,控制制剂水含量,这些措施均能减轻盐型原料药的歧化。


晶云星空能为客户提供完备的盐型筛选和评估,以及处方筛选和评估服务,一站式解决客户的问题,为客户的药物开发提供全方位支持。在盐型筛选阶段,晶云星空10多年的积累将确保筛选足够完备,评估充分合理,选择性质最优的盐型用于后续开发。在制剂阶段,晶云星空将充分考虑盐型原料药的歧化风险,科学选择辅料、设计处方和工艺流程,减少盐型原料药在制剂中歧化的风险,对有歧化风险的制剂,根据稳定性情况,对包装和储存条件上加以控制。通常固态制剂中盐型原料药歧化生成的游离碱会有不同的X射线粉末衍射(XRPD),晶云星空在固态研发方面的仪器和技术可以更好的监测盐型原料药的歧化。



参考资料


[1]  Amidon, G.L., Lennernäs, H., Shah, V.P., Crison, J.R.,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a Biopharmaceutic Drug Classification: The Correlation of in Vitro Drug Product Dissolution and in Vivo Bioavailability, Pharm. Res., 1995, 12, 413-420, -Backstory of BCS. AAPS J. 2014, 16, 894−898.

[2] Saal, C., Becker, A., Pharmaceutical salts: A summary on doses of salt formers from the Orange Book, Eur. J. Pharm. Sci., 2013, 49, 614−623.

[3] Weldeab, A.O., McElderry, J.D., Lin, Y., The Effect of In-Situ-Generated Moisture on Disproportionation of Pharmaceutical Salt, Mol. Pharmaceutics, 2023, 20, 1, 561–571.

[4] Serajuddin, A.T., Salt formation to improve drug solubility, Adv. Drug Deliv., 2007, Rev. 59, 603-616.

[5] Thakral, N.K., Kelly, R.C, Salt Disproportionation: A Material Science Perspective, Int. J. Pharm., 2017, 520 (1−2), 228−240.

[6] Stephenson, G.A., Aburub, A., Woods, T.A., Physical Stability of Salts of Weak Bases in the Solid-State, J. Pharm. Sci., 2011, 100, 1607-1617.

[7] Bastin, R.J., Bowker, M.J., Slater, B.J. Salt selection and optimisation procedures for pharmaceutical new chemical entities, Org. Process Res. Dev., 2000, 4, 427-435.

[8] Govindarajan, R., Zinchuk, A., Hancock, B., Shalaev, E., Suryanarayanan, R. Ionization states in the microenvironment of solid dosage forms: effect of formulation variables and processing, Pharm. Res., 2006, 23, 2454-2468.

[9] Hsieh, Y.L., Taylor, L.S. Salt stability-effect of particle size, relative humidity, temperature and composition on salt to free base conversion, Pharm. Res., 2015, 32, 549-561.

[10] Merritt, J.M., Viswanath, S.K., Stephenson, G.A., Implementing quality by design in pharmaceutical salt selection: a modeling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disproportionation, Pharm. Res., 2013, 30, 203-217.

[11] Patel, M.A., Luthra, S., Shamblin, S.L., Arora, K., Krzyzaniak, J., Taylor, L.S., Effect of excipient properties, water activity, and water content on the disproportionation of a pharmaceutical salt, Int. J. Pharm., 2018, 546, 226−234.

[12] Christensen, N.P.A., Rantanen, J., Cornett, C., Taylor, L.S., Disproportionation of the calcium salt of atorvastatin in the presence of acidic excipients, Eur. J. Pharm. Biopharm., 2012, 82, 410-416.


“原文请点击查阅”